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
“预备,开始!”随着电子播报员的指令,学生下蹲、起跳、腾空、落地。
“2米03!”跳远成绩立即被语音系统现场播报,同时实时上传到体育老师的教师机上,这是天津市第二新华中学体育课上的场景。
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接入DeepSeek,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基础教育。
今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全面推进智能化,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4月27日,教育部召开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暨优化资源配置现场推进会。会议强调,加快构建数字化战略支撑体系,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日,由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AI赋能基础教育教学变革学术交流大会暨第五届教育装备学术大会召开。大会从政策导向、行业趋势、技术赋能等维度,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基础教育生态。
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会长靳诺指出,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不仅仅是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是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学习方式的全方位革新。
“回顾过去,从传统的黑板、粉笔到现代的多媒体教室、智能教学设备,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性。当前,我们正经历数字化浪潮的洗礼,人工智能作为这一浪潮的核心技术之一,正以空前的速度和力量重塑教育的生态与格局。”靳诺说。
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剑萍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变革,在综合创新中探索育人新路径。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强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
李剑萍介绍,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天津将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实施人工智能教育,将聚焦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做好常态化教学实施,深度开发普适化教学资源,大力建设泛在化教学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展示活动等六项主要任务,积极构建高标准、高质量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目前已有超过75%的国家将人工智能纳入国家教育战略规划体系。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聂小林指出,基于强化学习、慢思考的深度推理大模型技术,将进一步推动新一轮技术的发展,极大推高教育应用的天花板。
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专家组组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熊璋认为,教育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赋能带来的教育变革,将给青少年的学习与创新带来丰富的资源、多元的工具、愉悦的学习生态,从而更好地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力与创新活力。
他特别强调,营造青少年学习与创新的新生态,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精神与人工智能素养,通过开设前沿科技课程、搭建创新实践平台,使其掌握未来社会所需的核心竞争力,成为科技浪潮中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主体。
面对扑面而来的人工智能浪潮,广大中小学校已开始“试水”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
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副局长马建伟介绍,河西区打造“一三七”智慧教育发展模式,即以“AI+七大工程、三层赋能”为核心,构建“基础层、应用层、生态层”梯度赋能的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河西区2022年入选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
“大家请看这份AI诊断报告:教师讲授占比65%,学生发言仅5次。”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思政教师李静怡展示了实录生成的课堂分析报告。AI黑板全程记录课堂教学,系统15分钟内生成分析报告,从提问类型到互动节奏均生成可视化图表,帮助教师精准优化教学设计。
“DeepSeek横空出世,让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感受到技术浪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教育,将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重塑学生的学习方式,甚至改写教育的底层逻辑。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既是这场革命的见证者,又是参与者和引领者。”天津实验中学校长刘晓婷说。
刘晓婷介绍,在天津实验中学的地理课堂上,老师们开展了规划设计天津地铁这样一个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基于现在天津地铁的状况,结合区位条件、人口分布等要素,通过AI设计一条天津地铁线路。
“音乐创作专用教室是学生特别喜欢的一个场所,这里给学生们提供人工智能创作空间,每个班都利用人工智能创作了班歌,给班级文化赋予了新的韵味。”刘晓婷说。
杭州外国语学校构建了高校、企业、中学协同育人机制,邀请浙江大学教授每月开展人工智能前沿讲座,联合企业开展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课程,组织学校教师定期开展教学实践分享。
杭州外国语学校校长吴锋刃介绍,“这种‘学术引领+技术支撑+教学转化’的融合模式,让教师团队实现了从技术认知到教学应用的跨越式成长,也给学生带来了新的视角和体验。”
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挑战。
聂小林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面临巨大的机遇,同时也有安全、准确性、教育的适切性等挑战。
科大讯飞副总裁周佳峰介绍,人工智能的机器思维并非天然地符合教学规律,大模型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有的不是根据提问者的知识结构和所在学段进行深度推理,从而导致生成的回答可读性差,存在语义重复、知识性错误和不适切等问题。
此外,不同学段之间存在数据壁垒,无法跟踪采集、分析学生的全过程数据。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标准的缺失,会导致生态的割裂,影响教育人工智能的规模化应用。
周佳峰指出,应该加快研发和应用教育专属大模型,在此基础上共建技术应用规范。在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增强的背景下,在全国产算力上开展自主可控的探索将更加凸显其价值。
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已经提出,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推动思政、科学教育、美育、心理健康等领域及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专题大模型垂直应用,培育应用生态。
基础教育还存在抗拒人工智能的心态,症结之一在于担心数字教师未来将取代教师。但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胡小勇认为,当超越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窠臼来认识教师时,人工智能的出现并不是教师职业的终结,而是教师升级的时代动能。
当前学生对人工智能的依赖也显露出一些弊端。信息茧房、认知外包产生了大量充满AI味的捉刀答案,让学生一点点失去了独立思考、批判质疑、创生新知的认知力。
胡小勇认为,人工智能对已有知识的重组生产,并无法创造出打破常规的新知识和新思想。点燃火焰,需要教师立德树人,而非投喂知识。全方位的育人要求,需要教师的智慧引导和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