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灵活性预见性
经济网| 2025年07月30日 21:52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婧 北京报道

据新华社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会议指出,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要落实落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分释放政策效应。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充裕,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用好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支持经济大省发挥挑大梁作用。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对比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相关表述来看,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和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定调并未改变,但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且更加强调“落实落细”,并要“充分释放政策效应”。财政政策方面,本次会议要求“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货币政策方面,未提及“适时降准降息”,而是要“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并强调要“用好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会议还强调,要有效释放内需潜力。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扩大消费需求。高质量推动“两重”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扩大有效投资。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日前在《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宏观金融分析报告》中表示,不同于一般商品符合同质化供给增加、价格下降的供需规律,服务消费呈现差异化供给扩大价格上升的定价逻辑。具体而言,服务消费需求增加激励企业扩大差异化、个性化服务供给,价格上涨带动企业盈利改善和就业岗位增加,有助于稳定就业并提高居民收入,进一步提振服务消费,推动物价循环上行。

落实“存量”也要储备“增量”

民生宏观陶川团队认为,下半年“落实存量政策”的优先级或高于“出台增量政策”。在中国经济基本面韧性凸显的背景之下,下半年政策重心明确指向“抓落实”与“稳预期”。但增量政策并非缺位,会议亦释放出政策储备的相关线索,如“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等,预计这些“相机抉择式”的政策在必要时仍有望为经济提供有效托底或缓冲。

具体来看,应如何理解“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首席金融研究员王运金告诉记者,一方面,下半年将继续落实好此前已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如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与使用、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提额扩围等,增强政策的持续性,充分释放政策效应;另一方面,下半年仍有可能会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考虑“适时加力”,再度出台增量政策继续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其中,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工作重点将集中于政府债券的发行与使用上。”王运金表示,下半年政府债券发行尤其是国债发行节奏将持续加快,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加快落地,着力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对于货币政策,王运金认为,下半年将保持适度宽松基调,适时通过逆回购、MLF等总量工具加大流动性投放,保持流动性充裕;必要时有望再度降准、降息,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步下行,为政府债券的集中大规模发行以及信贷投放提供宽松的金融环境。同时,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养老与服务消费再贷款等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持续发挥其独特优势,更具针对性地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

会议还强调“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灵活性预见性,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这意味着要落实好已出台的财政货币政策,做好政策接续,不搞大拐弯,让经营主体有稳定的政策预期和市场预期,推动经济持续平稳运行;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形势变化做出灵活调整,前瞻研判下半年出口、房地产等情况,及时提前果断出台新的增量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在罗志恒看来,“增加灵活性预见性”的提法意味着增量政策随时在路上,形势平稳时“隐而不发”,形势有变时“果断出击”,包括及时追加预算、降准降息、取消房地产限制举措、纾困外贸企业和就业群体等。

罗志恒介绍,今年全年的新增赤字、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特别国债合计共11.86万亿元。截至6月底,超长期特别国债已发行5550亿元,发行进度达42.7%。截至6月底,新增专项债券已发行近2.2万亿元,发行进度为49.1%,快于去年同期的37.2%。这意味着下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和新增专项债券仍是加力扩投资促消费的关键抓手,剩余额度分别为7450亿元和2.2万亿元。

在其看来,可以储备的政策工具依然较多。比如,根据形势的需要动态调整预算,扩大财政支出;“以旧换新”补贴扩围至服务消费,提振消费;推动“国资—财政—社保”联动改革,在不增加财政负担的基础上,增加国资收益上缴财政并专项用于社保体系建设,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降低其预防性储蓄需求、释放服务消费潜力等。

多管齐下有效释放内需潜力

针对如何“有效释放内需潜力”,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主要部署了三项重点工作,第一项是“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温彬解读称,二季度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了52.3%,为去年二季度以来最高水平。但依靠补贴的以旧换新品类仍是主要支撑,而没有补贴的其他类商品增速则偏慢。下半年补贴规模低于上半年,相关商品增速预计会有明显放缓,因此会议要求“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将关注重点转向服务消费。

第二项是“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扩大消费需求”。在温彬看来,这一提法体现了收入能力提升与消费提振之间的政策协同。7月28日,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覆盖面更广、支持力度更大,对中低收入家庭意义重大。预计后续将继续在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发力,进一步推动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提升与消费能力释放。

第三项是“高质量推动‘两重’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扩大有效投资”。温彬认为,这意味着下半年基建投资预计将会发力。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后续需进一步破除市场壁垒、优化营商环境,让民营企业等社会资本愿投、敢投,引导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民生短板等能产生实际效益的领域,形成“民间资本活跃-有效投资扩大-经济质效提升”的良性循环。

罗志恒进一步指出,服务消费仍是居民消费的短板,但也因此成为提振消费的重要着力点。服务消费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强,扩大服务消费是稳增长、稳就业、稳民生的重要抓手。但服务消费不同于商品消费,除了商品消费的共性外,还存在收入弹性更高、供需同步性、耗时性、高度依赖人口聚集等特点。我国服务消费发展面临收入预期不稳、居民闲暇较少、流动人口城市化不足、供给不足等制约因素,有必要采取措施予以破解。

针对如何提振服务消费,罗志恒还提出了五点具体建议。一是推动“以旧换新”政策从商品补贴逐步转向服务消费补贴,将消费券、消费补贴等手段向收入弹性更高的服务消费倾斜;二是在落实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基础上优化休息休假制度,适当增加下半年的公共假期,增加劳动者闲暇时间;三是重点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加快推进大中城市以家庭为单位的流动人口城市化进程;四是注重发挥公共投资的力量,补齐服务消费供给短板、提升服务质量,例如加强优质文娱、教育、医疗资源供给;五是优化服务消费和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精彩推荐
张健工商资本下乡不能偏离 改善社会资本进入的基础环境
05-19
复制一批特斯拉项目 让“特斯拉速度”成为“上海速度”常态
05-18
猪肉价格真的降了 下半年逐步达到正常的水准是有可能的
05-11
大众公布在华销量 推进产品攻势 提供多样化、年轻化的选择
04-20
高江涛掌权斯威汽车 推出“预售抢购模式”及“两级火箭渠道模式”
04-20
美国消费数据创历史最糟纪录 未来股市可能会大幅下跌
04-17
热点推荐
五六天后:科学减脂 专业营养师团队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06-08
谜茵焕肤精华:开启非入侵式医美级护肤体验
06-08
草本与咖啡的结合——品晟咖啡强势登场
06-08
艾德证券港股打新京东|大有机会博10%的收益,来不来?
06-08
福鼎白牡丹对女人的具体好处有哪些?
06-08
TMALL@HOME 天猫家居生活展亮相上海K11,用脑洞致敬生活!
06-08